品牌策略推不動?三大關鍵破解企業內部阻力

品牌再造專案只是一個起點,重要的是企業能否持續性地推動品牌發展。這是《品牌再造後,企業應持續推動的三件事》一文中明確點出的重要觀念。不過,許多企業在落實品牌策略的過程中,常面臨進展緩慢甚至停滯的困境,問題便是出在內部的認知分歧、部門協作障礙或執行斷層。本文將聚焦這些內部阻礙,協助企業主與品牌主管釐清問題,貫徹品牌策略的執行。

一、轉化認知阻力:如何說服反改革派?

品牌再造後,向內部同仁溝通再造動機,以及品牌未來所代表的精神,已是不言而喻的重要步驟。然而在溝通的過程中,難免會遇到「反改革派」。這類人物通常只是少數,不見得會產生實質的反對「行動」,但他們的負面情緒與持續迴避的態度,多少會對團隊士氣造成影響。我們在企業現場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,諸多管理書籍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有深刻描述。

彼得.杜拉克(Peter F. Drucker)在《杜拉克教你自我管理》(Managing Oneself) 一文中提到,有一些專精於某領域的人,不願意花時間了解其他領域知識,認為自己的聰明才智就足以應付一切。我們就曾在企業現場接觸過,生產部門的人對品牌能發揮的影響力感到嗤之以鼻,或是資深員工不相信自家企業能再創造第二曲線。三柱集團董事會議長三枝匡也在《企業改造:組織轉型的管理解謎,改革現場的交戰手冊》一書表示,有些同仁由於已經習慣公司落後於人,抱持著「輸慣了」的心態,毫無「不甘心」的感覺,這樣的消極心態,對正在改變的企業來說將是一大警訊。

不管「反改革派」的成因為何,領導者都需特別關注,要評估品牌行銷部門主管(或品牌再造專案負責人)是否有足夠的影響力及資歷,能夠轉化同仁的認知。在必要時輔以人力資源部門主管協助,或親身與反改革派同仁進行深度溝通,重建信任。最務實的做法,是將品牌策略轉化為部門 KPI,或是將落實成效與獎酬制度掛鉤。當某些部門或同仁因為積極配合品牌再造,獲得初步成果時,公司應隨即給予獎勵,透過示範作用,導正內部風氣。

二、動員全公司支持:如何穩定人心與輿情?

我們都知道所有部門的動員能夠為品牌帶來一連串嶄新的改變,然而要讓所有同仁支持,且願意騰出時間進行新的計畫,並非是件易事。越劇烈的決策變動,例如品牌再造、層峰人事異動、企業轉型計畫等,越需要進行縝密的沙盤推演。

當星巴克前執行長霍華.舒茲(Howard Schultz)決定於 2008 年再度出任執行長,並宣告推動轉型計畫時,他以層級式、循序漸進的溝通方式,確保各層級同仁都能安心接受新消息,並抱持正面態度。他先聯繫各國分區副總裁,接著與高階主管們舉行會議,請主管事先思考如何與部門成員有效溝通,隨後才召開全體員工大會。在內部全體知曉且建立共識後,才對外發布系列聲明並安排媒體採訪。

為實現轉型計畫,即便他腦中已有初步構想,仍然請顧問公司量身制定一場腦力激盪工作坊,聽取同仁建議,最終討論出一個包含七大行動的轉型計畫,每個行動下均有著具體的執行方案。儘管當時面臨華爾街崩盤,星巴克仍照原定計劃,舉行為期多天,共有 8,000 多名北美區域經理與門市經理參與的「領導會議」,畢竟門市經理是星巴克門市體驗營造的關鍵,也是轉型計畫中的重要角色。

可以發現,新消息與策略每一層級的往下推進,都有其考量與目的性。規模越大的企業、越劇烈的決策變動,越需要詳細規劃、沙盤推演,悉心維護動盪下的人心與支持度。唯有如此,才有機會獲得絕大多數人的支持,強化品牌再造的力道。

三、長期執行策略:如何靈活應對變化?

品牌再造是一連串的持續行動,少則一至兩年,多則三至五年才會逐步顯現出成果。但在新科技與公共議題是以「日」為單位而變化的現代社會,我們是否仍應貫徹執行品牌策略?事實上,與其因為世界變動而惴惴不安,懷疑策略的可行性,不如將「不穩定」視為當今所處環境的「穩定狀態」,在策略執行上進行滾動式修正。既然無法預測未來,準備好自身資源,包含預算分配、人才、心態、團隊默契的培養等,才是上策。

即便沒有趨勢的動盪,所有策略在執行的過程中,都有可能會出現意料之外的效果。畢竟其牽動的因素極為繁雜,大至社會氛圍與產業慣性,小至內部文化與工作習慣,都可能會成為影響成果的變數。因此,重視策略執行成效的企業,往往會落實一年一度的檢討與更新機制,每年定期檢視願景與行動的連結性,往下拆解出每一年、每個月應該要完成的事項,從中學習,修正下一年度的行動。

品牌再造不只是企業形象的調整,往往牽涉到更深層的商業策略與組織架構的微調。視「品牌再造」為整間公司都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,而不只是行銷單位的任務,才能讓品牌成功銳變,往下一個時代邁進。

想獲得更多品牌相關訊息?歡迎您點此訂閱DDG電子報

More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