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品牌?什麼是行銷?這是一個大哉問。近期美國上映一部傳記運動電影《Air》,描述 80 年代籃球鞋市占率大幅落後 Converse 的 Nike,如何透過籃球明星 Michael Jordan 的代言,量身訂做 Air Jordan 產品線來提升籃球鞋銷售。這是相當知名的運動行銷案例,也促使我想近一步探討台灣企業對品牌及行銷的認識跟了解。
相較於歐美企業,我們對於品牌建立跟行銷規劃的認知仍流於表面,起因在於早期的台灣社會並未完整經過品牌建立的歷程,對品牌的認識自然也少。以我這個X世代而言,小時候有印象的品牌大多為進口舶來品如可口可樂、麥當勞、Nike 等,我看到的是標誌(logo)跟廣告,有世界知名的籃球選手穿上 Nike 球鞋打球,或是麥當勞叔叔幫小孩辦生日宴會、可口可樂的北極熊等,而這僅僅是行銷推廣的手法之一。
品牌與行銷,語文轉譯的誤解
英文有個詞叫 Lost in translation,指的是一個特定詞組,在語言翻譯的過程中失去了原先所要表達的含義,這個現象也發生在品牌跟行銷這兩件事情上。
品牌跟行銷是從英文的 Brand 跟 Market 而來,這兩個英文字既是動詞也是名詞,翻譯成中文時容易產生語意上的出入,尤其是品牌這個字;再加上過去我們只認知到標誌跟廣告就是品牌,所以很容易以為產品印上 logo=建立品牌。
若要正確用英文表達 「建立品牌」,其實以 Branding 來表達更為適切。而中文的行銷,我則建議用「市場經營」會更貼近一點,也較符合 Marketing 的精神,且不易陷入僅有「推廣(promotion)」或是「業務/銷售(selling)」的迷思。
品牌建立,是打造身分的過程
我們常聽到一個品牌要有願景、清楚的定位、明確的溝通訊息等,這些是打造品牌核心的無形資產。品牌就像是一個人,定位清楚才會有相符的穿著打扮、說話的姿態,這些是品牌的表徵,也是想要對市場呈現的樣子。定位不清楚,穿著、說話方式便缺少了一致性跟延續性,長期以來不但無法累積在市場上的樣貌,也很難在目標族群中留下深刻印象。
學術上是這樣定義的:品牌建立(Branding)是為企業、產品、技術、服務在市場上打造品牌特有身分(Brand Identity)的過程。這個過程包含制定品牌的無形資產(我們稱為品牌平台),如願景、價值觀、定位、個性、聯想等;再藉由如品牌名、品牌識別、品牌標語、視覺形象等工具,把前述無形的資產有形化。其目的為建立與目標市場長期的情感連結,以達到高度一致的認知跟感受,而這也成為日後市場經營(行銷)的一個指南跟方針。
許多國外知名品牌皆會藉由品牌平台作為打造品牌的基礎,跟蓋房子打地基是一樣的道理。以大家耳熟能詳的 Nike 而言,雖然品牌建立近 60 年、已發展相當成熟,但還是需要品牌平台來鞏固基礎,才能確保經營者在品牌與時俱進的同時,不會失去當初設定的樣貌。
上方圖表雖然無法呈現 Nike 完整的品牌平台 ,但是可以從中看到幾個明顯的字眼:Human potential(人類的潛力)、Athlete(運動員,Nike 還特別說明只要有身體就是運動員)、Inspiration(啟發)、Authentic(真實的)。這也成為日後 Nike 不管是廣告的手法、文案的撰寫、代言人的選擇、產品的設計等,皆有一致性的風格跟形象。
圖片來源:Nike
做品牌前,先打好「地基」
台灣企業在經營品牌的時候,不免會思考這個問題:品牌的建立有沒有捷徑?IBM 成立的時間是 1911 年,所以台灣的企業也必須走過百年才能建立好品牌嗎?
我認為答案是否。建立品牌或許有捷徑,但要有方向才知道要往哪裡去,而在學習、參考歐美企業的歷程也需要同時轉換思維。這不是說台灣企業也要砸大錢去下大量廣告、參加很多秀展、拍攝產品影片,而是去思考:我的品牌要帶給目標市場怎樣的改變(願景)?為了做到這個改變,我必須要解決什麼問題(使命)?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品牌必須要有什麼樣的態度(價值觀)?當市場提到我的品牌會想到什麼(品牌聯想)?
就如同 Nike 的品牌發展歷程一樣,如果台灣企業能夠將這幾個打地基、方向性的問題先釐清,就能夠成為下一步市場經營(行銷)的指南,讓後續的品牌建立之路更順利。
下一篇,我們將會討論什麼是「市場經營(行銷)」。
※ 關於作者:Jojo Chang 現居美國矽谷,於美國半導體軟體上市公司擔任首席整合行銷一職。曾任 DDG 策略顧問,主導台灣 B2B 企業品牌建立專案,擁有超過二十年品牌行銷經驗。
想獲得更多品牌相關訊息?歡迎您點此訂閱DDG電子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