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疫情時代,全球鬧人才荒,招聘市場競爭激烈。台灣隨著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,以及整體經濟的復甦,造成一股強大的吸力,把人才都吸往某些特定的產業和公司,無論是科技業或傳產等大中小型企業,幾乎都面臨嚴峻的缺工潮。此時,「雇主品牌」(Employer Branding)就像企業的救命繩索,紛紛投注大量資源在建立「雇主品牌」上。
在搶奪人才的混戰中,強而有力的雇主品牌被認為是吸引優秀人才的良方妙藥,也確實發揮相當顯著的功效。企業內相關部門也開始思考:該做些什麼來吸引優秀人才並留住現有員工?但是,光是創造一個與眾不同、富有魅力的雇主品牌就足夠了嗎?要探討這個主題,必須先從定義談起。
什麼是雇主品牌?
現在的求職者在尋求一份工作時,除了滿足薪資期待之外,該企業的聲譽、職場文化、企業的價值主張等,都會是評估考量的因素。所謂雇主品牌就是企業針對員工從求職招募、入職報到,一直延續到在職期間,整個職場體驗的品牌化(branding)與行銷(marketing)。
簡單來說,就是將品牌管理的技術,運用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上。它包含了就業市場對於該企業作為一個雇主的觀感,也清楚地描述雇主在工作場所的聲譽及員工的價值主張。以中鼎工程(CTCI)為例,中鼎是台灣最大的工程顧問公司,其對外的品牌標語是 “Discover Reliable”,對內溝通則以 “I am CTCI, I am reliable” 進行內化,讓員工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否值得信賴,進而在徵才時吸引到有相同價值觀的人才加入。
許多研究發現,現行大多數雇主品牌的運作,最大的問題在於多由人力資源部門主導,缺乏其他單位的支援和整合。有些雇主品牌過於重視表象工程,或強調相關福利以激勵員工,這類為了解決某些問題而執行的雇主品牌,往往和企業運作核心的商業策略及企業品牌(Corporate Branding)脫節。而只將品牌實作片面著重在主雇關係的維持上,就長遠來看未必能達到企業的目的,反而造成員工及求職者的混淆。
影響雇主品牌成效的常見誤區
雇主品牌需要長時間的經營建立,遠非一蹴可幾,以下就整理出幾種雇主品牌未能達到預期成效的常見誤區,提供品牌主們參考。
誤區1:主理人不熟悉品牌及行銷操作
雇主品牌的主要目標客群是員工,形塑他們所嚮往的工作環境和文化氛圍,而和員工進行溝通對話,需要相當程度借用品牌及行銷的專業。雇主品牌的主理單位通常是人資部門,對於行銷操作、品牌管理等相關知識技能較不熟悉,使得雇主品牌要形成的深刻文化意涵常流於表面形式,令員工無感。而市場上的許多管理工具,也讓主理人誤認為只要套入公式、如法炮製就能做好雇主品牌。
誤區2:將企業品牌及雇主品牌脫鉤
常在企業中看到,各部門之間不僅距離遙遠,工作內容也很少有交集;負責企業及產品品牌的行銷相關部門,很少有機會和主理雇主品牌的人資部門互動,甚至對於品牌內涵凝聚共識。這導致同一個企業的不同部門,傳達不同的品牌相關訊息,這些不一致的訊息,不僅使內部員工產生認知混淆,更讓外部搞不清楚:究竟哪一個才是該企業的主張?
誤區3:企業內部缺乏品牌意識
許多台灣企業並未擁有企業品牌的意識,在詭譎多變的商場上,光是每天要應付的業務就已經忙不過來了,品牌更多是被當作解決市場行銷問題的工具,很少企業能體會到企業品牌對於企業策略的貫徹執行,以及實際經營管理上的重要性。也因此當人才荒嚴重影響到招募新血,甚至是留住被高薪挖角的好員工時,雇主品牌就像是企業主眼中的救命浮木,而沒有從根基開始建立起來的意識。
誤區4:品牌文化未能如願形成
許多企業花了很多資源把品牌的輪廓和樣貌釐定出來,卻往往在精心斟酌,定義完企業的價值主張、使命、願景後便束之高閣,繼續回到原來的工作模式。當這些原本預期形成的品牌文化未能深入扎根,新進員工無法感受到品牌精神和企業文化,不僅難以對公司有認同感,甚至會有被欺騙的感覺而選擇離開;既有的員工也會因為感受不到所期待的變革,紛紛投向更具吸引力企業的懷抱。
以員工為核心,建構表裡如一的品牌認同感
企業應當體認到雇主品牌的運作,不僅要以員工為核心,也必須和企業品牌所擬定的策略核心相契合,發展出與整體企業一致且表裡如一的雇主品牌。整個雇主品牌的推動,更需要得到企業最高層的重視與承諾,以及負責內外部溝通與文化建立的相關部門配合,持續不斷地推動與管理。
透過每一位員工的參與互動,進而塑造出企業文化,展現企業的使命,實踐企業的價值主張,讓內外部的利害關係人都能夠清楚感受且獲得認同,才能形塑出一個真實、獨特且擁有良好價值觀與信念的企業,在人才爭奪戰中勝出。
想獲得更多品牌相關最新資訊?歡迎您點此訂閱 DDG 電子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