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酷男的異想世界 Queer Eye》為一檔 Netflix 於 2018 年重啟製作的真人實境秀,節目邀請五位來自心理、時尚、餐飲、室內設計與美髮專業領域的男同性戀者,針對每一集的個案進行改造, 協助個案重新調整步伐、掌握生活,目前已製作至第八季。Queer Eye 有趣的地方在於,五位專家對於將個案改造成符合社會主流印象的男性/女性並不感興趣,而是從個案真實性格出發,傾聽他們對未來的嚮往,為個案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樣貌,同時提供兼顧繁忙日常與自我身心照護的小秘訣。
Queer Eye 這種「人生再進化」的概念,其實與進行品牌銳變的態度不謀而合。DDG 深度瞭解客戶現況,從品牌的本質出發,挖掘內部真實信仰,打造出最能夠傳遞優勢與價值的形象。以下分享幾個有趣的雷同之處:
脆弱是一種力量,直視那些你不想直視的
Queer Eye 最令人動容的地方,在於他們不斷提醒個案與觀眾:適時顯露脆弱,其實是勇敢的表現,坦誠面對自我,才有機會改善現有生活。在第七季第五集中,個案 Deli Dan 的熟食店事業彷彿是生活的全部,無暇顧及自己的需求與感情生活。他習慣以粗魯、大而化之的態度與人相處,熟客與朋友似乎也早已習慣。但與具社會與心理背景的主持人 Karamo Brown 相談後,觀眾才發現,表面上不在乎他人怎麼看自己,其實是逃避面對自我的防衛機制,而工作便成為框住他的舒適圈。主持人邀請 Deli Dan 女友的女兒參與對話,讓他了解唯有重視自己,才有精力照顧周遭的人,使他開始積極直面「心有餘而力不足」的生活。
圖片來源:Netflix, Bobby Berk
在品牌銳變專案前期,我們傾向將所蒐集到的訊息,攤在陽光下與客戶討論,這個環節對於想要有實質性轉變的企業而言非常重要。若只是一如既往迴避面對尷尬的事實,蒐集大家「相安無事」的表面建議,總結出一個看似所有人都滿意的共識,對品牌並無任何益處。成功的品牌銳變,從來都始於「直視那些你不想直視的」。
「打扮」不是花招,它代表你的信仰與品味
許多 Queer Eye 的個案大多工作繁忙,疏忽管理外表,美髮專業的 Jonathan Van Ness 不斷在節目中教育個案與觀眾,打扮並非是「虛榮」,而是一種「自我照顧」。你的外表與穿搭其實正在替你向外釋放訊息、表現自己,隨便的打扮與穿著不僅無法展現專業,也阻礙我們表達真正的自己。
圖片來源:Netflix
傳統企業主往往認為品牌是一種「虛假包裝」,只要產品技術好、服務過人,便能獲得客戶信賴。的確,「Branding」絕非是企業經營的必需品,然而當競爭格局上升至國際層級,品牌的經營管理就成為勝出關鍵,品牌的形象代表著企業的價值觀,而企業的價值觀影響著產業界對你的信任,甚至潛移默化內部同仁的品味與對品牌的認同感。放眼各個產業的標竿品牌,普遍都能將企業精神一致地貫穿至品牌傳播與視覺設計上,你所看見的光鮮亮麗,絕不只是表面上看來的那樣簡單。
不要成為任何人,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
在 Queer Eye 第三季第五集中,個案 Jess Guilbeaux 是一位年輕的女同性戀,十幾歲時因向養父母坦承出櫃而被趕出家門,生活的重擊影響她往後的自我認定。在穿搭改造環節中,Jess 表示自己一向都是以「伐木工風格(Lumberjack Lesbian)」為穿搭風格,從未多思考自己合適的風格為何,Lumberjack Lesbian 只是一個理所當然的風格框架。時尚專業代表 Tan France 看出 Jess 擁有遊走於陽剛與陰柔之間的氣質,以此為靈感,找出適合她的服裝,讓她看到框架之外的選擇,創造屬於自己的全新身分。
圖片來源:Netflix
身處品牌多元、競爭激烈的時代,創造自己的個性與色彩更顯重要。例如德國默克(Merck)藥廠的 Rebranding,大膽使用鮮豔色彩、強烈科技感的線條圖紋;又或者像設計電商 Pinkoi ,以「Born Quirky」的品牌個性,在電商大戰中強化自己的與眾不同。建議企業從差異化優勢出發,留意市場現況,在同業中展現獨特性,成為有吸引力的品牌。不要再成為某某產業中的 Nike ,或某某業界的 Apple,請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。
改造不只是一天的事情,重要的是接下來的人生
Queer Eye 協助每位個案在人生中稍作喘息,檢視自己的心態與生活,以最契合自己的打扮以及正確的心態,再次踏上人生旅程;就像品牌銳變的重點,其實是在專案結束後的經營與管理。企業內部應在專案結束後持續討論對話,將成果逐步落實,並建立相對應的部門與管理機制,別讓品牌銳變成為曇花一現、勞師動眾的無效投資。
“How you take care of yourself is how the world sees you.” – Jonathan Van Ness
★ 首圖圖片來源:Netflix
想獲得更多品牌相關訊息?歡迎您點此訂閱DDG電子報